人类学不是历史的注脚

作者 人类学 来源 人类学阅读 浏览 发布时间 13/11/14

人类学不是历史的注脚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13-11-13 朱晓剑

最近人类学又取得了重大成果。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确定了曹操的身份。可这也引起了大众的质疑。但课题组还有更进一步的动作,研究孔子和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接着还要从三个层面立体地来做研究,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二是中华家族史,三是历史人物。这可真让人担心,万一课题组研究的成真,那是不是中华史都得改写了。

这事儿看上去有点绕。首先,相关部门正式公布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高穴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墓。随后,以曹操后代的八个族群反推曹操的身份,从而看上去就确定了曹操既不是曹参的后代,也非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不过,这都是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推测,至于是否靠得住,那就得拿出相反的证据来,没有,那就当成一种传说也无妨。

说到底这只是孤证。人类学研究重推理重论据,不能无中生有地作出一些评判。但现在的复旦课题组似乎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却还是存在着些许漏洞,拿孔子的身份确认看,是不是要研究孔子后代的遗传学以及变异问题,这可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从孔子诞生的公元前552年至今,谁也不能保证遗传就是没有发生变化。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推测,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再者,研究尧舜禹,又该如何下手呢?也可广泛联想一下,相信课题组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值得期待。

人类学在今天的发展既然借重逻辑推理,包括考古学中的自然演绎与变异,同时需要兼顾科学的鉴定。现在的课题组仅仅凭科学鉴定,以及相应的证据就确定了历史人物的身份,这多少有点不太符合事情常理。这倒让我想起人类学家张光直等学者对历史的研究,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如研究尧舜禹,需精通史前考古,面对实物时还要结合科技,精密地研究,如此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张光直的研究,一下子将中国考古学从中国历史的范畴中拉出来,置身于世界文化舞台当中,置身于文化演变的复杂过程当中。套用余秋雨的理论即“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脉”,这显然需要更多的考量。

复旦课题组很显然不满足于小范围的人类学研究与试验。尽管在确定曹操身份的问题上也还存在着瑕疵,但不妨做一些猜想,这就好像历史中的真相,有趣闻也会有八卦。这也有可能出现作家马伯庸笔下的殷商舰队在流亡的途中因为偏离了航向,从而征服了玛雅,最终结果导致了玛雅文化的消逝。这跟复旦课题组所进行的试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国内的转基因实验,有学者将转基因玉米喂养猪,吃了90天,就觉得转基因是安全的。这是否可靠且存疑,但拿今天的DNA反推历史,似乎也不能构成完整的证据链。

由此我更进一步联想到在历史学上的种种猜想,因缺乏相应的证据,拿着单一的证据就确定历史真相的案例,几乎都是危险的。历史是无数的证据链条环环相扣,一旦中间出现变化,结论自然会发生改变。而在穿越剧里,穿越改变历史的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但历史毕竟不等同于穿越剧,而人类学或考古学的研究更是基于事实说话,绝不是历史的注脚。

照这样看来,复旦课题组的研究看似很恶搞,其实说明了当前的学术研究氛围很宽容。宽容在于研究课题的范围扩大,哪怕是无稽之谈,也照样可以研究(至少让普通大众懂得历史的好玩),要问这其中的意义在哪里,却是大可不必如此。何况这也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不过,当历史遇见科技的时候,科技并不是用来证明历史的结论是否正确,而是考察人类的变迁,在这一点上,倘若历史研究多一点人文意识,或许能发现更多的历史秘密也未可知。
 

Copyright 2006-2018 Powered By 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人类学bbs 人类学阅读 人类学学习讨论首选面向21世纪网-人文社会科学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