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Avatar与人类学

作者 人类学 来源 人类学阅读 浏览 发布时间 10/03/15
文明看似野蛮落后的部落和文明其实都有着自己了不起的东西。西方中心论者则总是骄傲蛮横地认为自己才是最先进的,连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论都被他批得体无完肤。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肯定受过人类学的训练吧,要不然怎么会把人类学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呢?

     哈哈,依然沉浸在阿凡达的喜悦中。杰克留在潘多拉星球和美丽的Neytiri过上神仙眷侣般的生活真让人羡慕啊!

《阿凡达》与法律人类学 

廖奕 2010年02月05日《检察日报》
  有人说,《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对频发的暴力拆迁事件非常来气,为抨击之,遂以艺术化方式展示了一场拆迁与反拆迁的决斗,最后正义战胜邪恶。看完《阿凡达》,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暴力拆迁非法,而是赶快买碟,回家再看,看了又看,不仅自己看,还给学生看——多么好的一部法律人类学影片,不用于教学,着实可惜了。朋友说,你发神经了吧我笑答,是法发神经了。

  “法发神经”是冯象先生从美国引入的法律人类学“创意词汇”。针对那些离奇怪异的搞笑规则,现代人无法理解,只有说它们发神经了。比如,纽约市禁止男子在本市马路上回头以“那种方式”注视女子。累犯此罪者上街,得强迫佩戴“马用障眼”。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法规,有兴趣的诸位可阅冯君原文或直接看《法律发神经》一书。

  法律人类学最早源于人类学家在原始部落的田野工作,这些优秀的旅行家、探险者当初也许并无学术意念,不过为了满足天生的好奇心。但慢慢地,在探究原始人生活习惯中,他们发现,在现代西方人看来是无比野蛮的“准人”其实拥有一套发达的沟通、表意规则系统,而这些规则很难为现代人知悉、理解。随着西方殖民事业的兴起,人类学的发现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即沟通与征服的矛盾。“进入他者”究竟是为了友好地沟通,还是有力地征服站在人类学的立场,当然是为了沟通,正如《阿凡达》中的那位女科学家。但站在殖民者的立场,却是为了征服和劫掠,正如《阿凡达》中的那些可恶坏蛋。由此,两种立场的矛盾产生。《阿凡达》的男主人公最后抛弃了海军陆战队员的征服立场,站在了人类学家的立场。他之所以选择这种立场,不是基于知识的驱动,而是发自情感的要求。他对纳威人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沟通方式极为认同,经过学习,熟稔地掌握了关键技能,并奇迹般地成为“魅影骑士”,领导潘多拉星球的土著民战胜了来自地球的侵略者,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复归于天堂般的美好、自由生活。

  用一句广告式的话语概括,法人类学的立场就是“规则无高下,沟通最重要”。

  法律人类学的伦理反对文化进化论及霸权主义,强调多元、平等、沟通与和平。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名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科技为后盾的西方军事工业文明带来的无休止资源劫掠,不仅会摧毁人类自己的星球,而且还会危及外太空的生态平衡。深嵌于西方文明的法律人类学工作者,既要顺应体制、争取资助,又要恪守伦理、坚持原则,何其困难!《阿凡达》中的睿智女博士、刚强女战士以及勇猛男主人公,无不深陷伦理困境,最后还是选择了牺牲和超拔。

  天下大同、众生平等,这些古典的中华文明观念,与法律人类学的深层理想具有隐秘而神奇的关联。中国文化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虽不至于体无完肤,但至少也是面目全非。但愿西方人自身的反思能为我们带来深度的省察,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与中国崛起相伴的应当是更大的国际责任和真正的文化复兴。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只有自己知道,需要自我坚守,西方文明永远只能是沟通的对象,而非模仿的楷模。

  就当今法律人类学最关心的“规则过程”而论,《阿凡达》中有不少细节可资品评。比如,纳威人的首领设置规则是二元的,既有精神领袖也有世俗长官,精神领袖高于世俗长官;精神领袖的合法性必须通过“圣母”的确认,采取母系继承的方式,世俗长官的产生往往基于身体实力,采取内定的接班人方式。纳威公主是母系精神领袖的预定继承人,苏泰则是父系世俗长官的接班人。纳威公主有与圣母沟通的能力,当她看到男主人公身上沾满圣树的种子,惊讶、震撼、欣喜、不安、宿命、爱意……诸味交杂。她成为男主人公的“师父”,引领他学习纳威人的语言、习俗和技能。这说明纳威部落的开放,所谓“外人”只是那些愚笨、自大的家伙。“王子”不负公主所望,从最初的驽钝挫败到最后的卓越大成,他不仅被纳威人接受,还与公主发生了圣母见证的神圣爱情。尽管与公主早有婚约的苏泰大为恼怒,但最终无可奈何。因为,纳威人的婚姻规则容许神圣的“自由婚”破除一般的“约定婚”。

  作为法律人类学电影,《阿凡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女科学家所著的书,《纳威人的生活》,从书名到装帧,都不由让我想起了法人类学巨擘们的杰作,如霍贝尔与卢埃林合作的《切因纳人的习惯》、巴顿的《伊富高人的法律》等等。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http://www.renleixue.com/制作

  从厚重的书本到鲜活的电影,人类学视野中的法律总是滋长于生活的土壤,而生活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四海皆准的法律普适理想属于遥远的科幻,唯有此时此刻的法律生活事实才是真正的当下。(作者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现代法律人类学是如何起步的

2009年12月10日正义网-检察日报
  法律人类学又称法人类学、人类学法哲学,是人类学和法学科际整合中出现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内容是立足于人类学观点,立足于经验和感受,立足于跨文化的比较,对传统法学的概念、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并试图建立全新的法学认识论体系。一般认为,现代法律人类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其于1926年发表《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

  一书则标志着现代法律人类学的诞生。

  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一名人类学家,他一改以往闭门造车的传统研究方式,以位于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安德群岛上居住的美拉尼西亚人为实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当地部落考察,收集了相对完整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马林诺夫斯基采用功能主义方法展开分析,对原始社会的经济、宗教、婚姻、法律状况、习俗、犯罪等作了详尽解读,由此掀开了研究原始社会法律的浪潮。至于马林诺夫斯基是如何得出原始社会存在法律的结论的,《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将给我们解答其中的缘由。

  在书中,马林诺夫斯基首先考察的是美拉尼西亚人的经济状况,他以独木舟为例,认为渔民们对独木舟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来自某种外在的社会强制力,而是一种互惠的向往;这种互惠是每个部落、社区实现各自权利的武器,它已经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互惠就提供了两种对称性社会结构的对称性和行为的对称性,“在每一个行动中都存在着社会学意义上的二元性提供服务和负有交换责任的双方,每一方都密切关注着对方履行义务的程度和行为的公正性”,就这样双向互惠原则为每一项规则提供了约束力。

  其次,考察了原始人的宗教、婚姻状况,作者以为死者服丧和哀悼仪式为例,说明无论服丧还是哀悼,均只是丈夫和妻子以及他们各自族系之间终生互惠锁链的一个环节;婚姻也不例外,因为“婚姻所建立的不仅只是夫妻之间的纽带,它也是丈夫和妻子的家庭,特别是和他的兄弟之间建立的一种长远的互惠关系的纽带”。

  第三,探讨了原始社会的习俗和法律,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美拉尼西亚人显然对习俗予以极大的尊重和遵行,但习俗的力量、传统的魅力尚不足以抵消人们对自我利益的欲望、贪求和支配,因此,还必须存在一些具有命令和强制性的特种制裁规则,比如巫术和自杀行为,以此保障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和个人荣誉。这些规则因其制裁性以及部落社会组织和文化的联系而有别于一般的习俗。除了这些规则(实际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刑法”),更重要的是,在美拉尼西亚社会中还存在一些类似西方社会民法的规则。经过以上分析,马林诺夫斯基断言,使用一个广泛且极富弹性的法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人们将会发现与美拉尼西亚已发现的类型相同的新的法律现象。习俗的领域是有限的,“在所有的社会中必定有一组规则因为过于实用从而无法获得宗教制裁的支持,太过于压抑以至远离了善意,太过于注重人格的需要致使个人反而被抽象的力量制约,这就是法律领域”。而互惠、制度化的程度、公开性和抱负才是奠定原始社会约束机制的主要因素。

  不难看出,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被誉为现代法律人类学的第一人,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其大胆地将田野调查法和功能主义方法引入法律人类学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为后世的法律人类学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思路,更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对原始部落的实地考察,并运用功能主义分析方法,提出了原始社会不仅存在习俗,而且存在法律(包括刑法和民法),驳斥了早期法律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社会只有习惯,没有法律”的错误观点,建立了原始社会的“非国家法律观”,为后来霍贝尔等学者对原始社会法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检察院)

Copyright 2006-2018 Powered By 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人类学bbs 人类学阅读 人类学学习讨论首选面向21世纪网-人文社会科学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