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经济学》介绍

作者 石器时代经济学 来源 人类学阅读 浏览 发布时间 09/11/24

《石器时代经济学》介绍

《石器时代经济学》(美)马歇尔•萨林斯 著 张经纬 郑少雄 张帆 译

“经济理性与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对立,但更糟糕的是,我们长期自负地认为,西方世界的运行完全建立在前者之上,而非西方则被后者所束缚——无可否认,西方的确建立在较高的文明与教育基础上——但这是盲目的乐观。这种盲目不仅因为非西方民族只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物质资源,而且因为我们的理性根本上讲也是相对的,追求的也是一种不讲求效用的文化价值。的确,特罗布里恩德岛甘薯种植者的交换循环圈,用我们的经济眼光看来,没有任何物质收益,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非理性行为。但除了所谓的社会价值回报不说,即使从非常功利的角度来看,特罗布里恩德岛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在时间、精力付出与物质回报之间,显然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如果他们的非理性文化使他们入不敷出,他们就不会成为这种文化方式的身体力行者了。
......

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或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它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无论西方与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它表现为围绕物质使用的意义体系,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我们唯有像研究他者一样,凭借人类学的敏锐观察,才能了解我们本身的经济。其实我们也是无数的他者之一。”--马歇尔•萨林斯

《石器时代经济学》出版

《石器时代经济学》作者:(美)萨林斯 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 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10-1 字数: 291000 版次: 1 页数: 396
印刷时间: 2009-10-1 开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8033178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其他经济学理论
定价:¥32.00 当当价:¥28.20 折扣:88折

《石器时代经济学》购买
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transfer.aspx?from=P-250823&back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23210

《石器时代经济学》内容简介

萨林斯是当代人类学大师,确立了人类学的新风范。他在本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是殊途同归,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将一半收成送给了姐妹的丈夫,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逛商店时,选择鱼还是买回肉,其实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

《石器时代经济学》作者简介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出生于美国犹太人家庭,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经济学》(1972)、《文化与实践理由》(1972)以及《历史之岛》(1985)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石器时代经济学》目录
《石器时代经济学》新版前言
致谢
中文版出版说明
《石器时代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 原初丰裕社会
第二章 家户生产模式:低度生产的结构
第三章 家户生产模式之二:高度的生产
第四章 礼物之灵
第五章 关于原始交换的社会学

附录A 互惠与亲属关系距离部分的注释
附录B 互惠与亲属关系等级部分的注释
附录C 互惠与财富部分的注释
第六章 交换价值与原始贸易中的社会交往

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地名、民族译名表

《石器时代经济学》在线阅读

《石器时代经济学》第一章 原初丰裕社会 《石器时代经济学》购买

如果说经济学是门使人心怀忧虑的学科,那么对狩猎采集经济的研究,注定是它最令人烦忧的部分。几乎所有人类学的教科书,都会谈及石器时代生活的艰辛,使人难以想象当时的狩猎者何以维生,更要令人多虑,这算哪门子生活?满纸望去,唯有饥魂饿鬼如影随形。据此一说,石器时代的人们技术落后,劳作终日仅能维持生计,更无休歇与积余,遑论“闲暇”来“建立文化”。即便这样,狩猎者们倾注全力也只能获得数值最低的热力学单位——每人每年所获能量都少于其他的生产模式。而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中,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就注定成为反面教材:成了所谓的“糊口经济”(subsistence economy)。

成见总是根深蒂固的。要想通过辨析破除成见,亟须辩证地审视这一观点:当你重新发现石器时代的生活时,就会发现那实际上是个原初丰裕社会。令人困惑的是,这一重新发现却不期产生了另一个有益的结果。常识告诉我们,在一个丰裕社会中,所有人的物质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我们肯定了狩猎者的丰裕,也就否定了石器时代人们悲惨的命运,他们便不致沦为艰辛劳作的囚徒,囿于无尽欲望和有限生计手段间的商参之隔中。

实现丰裕有两条可行的途径。要么生产多些,要么需求少些,欲求便能“轻易满足”。我们熟稔的加尔布雷思方式(the Galbraithean way),恰是为市场经济所设想:人们的欲求纵然不是无限,其也巨大,而生产手段纵使可以开发,其也有限:因此,生产手段和欲求之间的鸿沟要靠工业生产力来弥合,至少可使“俏销物品”变得丰富。但还有一种禅宗的方式可以实现丰裕,这在前提上多少迥异于我们的方式:禅宗使人们在物质上变得寡欲无求,使得在技术手段不变的情况下,还能满足所需。应用禅宗的方式,人们可以尽享难以企及的物质丰富——代价就是生活在较低水平下。

我以为,后一种途径所描绘的就是狩猎者的状况。这有助于解释一些比较有趣的经济行为:比如他们的“挥霍”——他们倾向于立即耗尽手边所有积攒,而且确实身体力行。狩猎者可以摆脱市场稀缺性的桎梏,所以他们的经济目的与我们相比,更倾向吃光用光,一身清爽。虽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也是个“冷血的资产阶级空想家”,但他毕竟使马克思同意他的观察,“人们在穷国中活得滋润”,而在富国里“他们都差不多很穷”。

无可否认,前农业时代的经济确实深罹困乏之扰,但我仍要坚称,从现代狩猎采集者的证据来看,狩猎采集人群往往成功适应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在谈过这些证据之后,我会在文末重提狩猎一采集经济真正的困难,这些困难在当前对旧石器时代穷困状况的论述中,还没有被准确地认识。
错误观念的源头

“仅能糊口的经济”,“除特殊场合外有限的闲暇”,“对食物无尽的索求”,自然资源“匮乏且相对无依”,“没有经济剩余”,“耗尽资源所能维持最大人口所需的能量”——这些就是关于狩猎采集活动最常见的人类学观点。

Copyright 2006-2018 Powered By 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人类学bbs 人类学阅读 人类学学习讨论首选面向21世纪网-人文社会科学网站导航